域改革為主要目的的“多跑一次”改革,取得了巨大成效。
勿庸置疑,“一窗受理”平臺作為“多跑一次”改革的主要技術支撐手段,確實發揮以人民群眾獲得感為切入點,以倒逼政府自身改革為突破口,以撬動其他領了重要作用。
本文針對當前“一窗受理”的一些不同看法,圍繞“一窗受理”平臺的定位、作用和其歷史使命,談談個人的觀點。
一、 “一窗受理”平臺應重點解決“一件事情” ,實現“多跑一次”
去年提出的“一窗受理、集成服務”,這是一種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上的理念創新,具有現實指導意義。
“一窗”是形式,“集成”是手段,“服務”是目的。這里所講的集成,不是把物理上分散的窗口、人員和桌椅集中在一起,而是把不同信息系統、不同服務集成在一起,推動數據共享,為企業與群眾提供更好服務,簡單地來說,也就是讓群眾與企業到政府辦事少跑腿、多跑一次。
因此,“一窗受理”平臺作為統一的線下服務入口,重點是將可協同、可聯辦行政審批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梳理整合成“一件事情”,通過各地行政服務中心的“一個窗口”和“一個平臺”,按“一套標準”進行“前臺綜合受理、后臺分類審批、綜合窗口出件”。
每個綜合窗口受理的“一件事情”應集成多個事項、多項服務。群眾和企業辦事,從“跑部門”到“跑政府”,從“跑多次”到“跑一次”,以效果為導向,推動線下辦事方式產生根本性改變,賦予人民群眾更多獲得感。
實現企業與群眾到政府辦事“多跑一次”,重點是解決“企業投資項目、不動產登記、商事登記”等與企業和群眾密切、迫切、難辦的事。通過“多跑一次”改革,進一步倒逼政府部門實現事項、材料、流程和數據的標準化。
二、線下“一窗受理”與線上“統一申報”要上下聯動、融為一體
隨著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的不斷創新,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從線下到線上實現“大轉移”,符合新技術應用潮流,也是大勢所趨。
根據《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工作的指導意見》(國發〔2016〕55號)提出“凡是能實現網上辦理的事項,不得要求必須到現場辦理”。從這個方面來看,“多跑一次”改革更要順應“互聯網+”發展潮流和迭代要求,沒有其他可供選擇的路徑與方法。
要積極推進網上辦事、全流程網辦,尤其是涉及面廣、應用高頻的事項,必須應上盡上,推動在線化、加快移動化;而網上辦不了的事,去現場”多跑一次”。對于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而言,跑一次不是目標,只是起點;跑零次、不見面,才是終目標。
“統一申報”作為政務服務網的線上服務入口,應該大力提倡并加快推廣應用,與線下“一窗受理”相輔相成,形成兩個入口、一個后臺、應用閉環、上下聯動,大程度地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,提高政府行政效率。
同時,加快推進線下“一窗受理”、線上“統一申報”和業務辦理系統與“大數據共享平臺”對接,充分利用“大數據共享平臺”數據服務能力,著力在通過數據共享減事項、減材料、減流程、減時間上下功夫,有效地支撐“多跑一次”改革,充分滿足企業與群眾的辦事需求。
三、以“統一認證、數據回流”方式,加快“一窗受理”平臺系統對接
圍繞“多跑一次”改革提出的“受辦分離”,是指受理端在“一窗受理”平臺,辦理端在部門業務系統后臺,其目的:一是為實現行政服務中心綜合窗口、鄉鎮代辦人員能夠無差別通辦;二是對所有部門業務辦理能夠實現全流程監管。
實現上述目標,建議推行“統一認證、數據回流”方式開展系統對接,這是一種切實可行的簡便方法。
實現同城通辦、異地可辦的前提是事項、流程、材料的標準化,只要受理標準和操作流程統一,是否實行“受辦分離”不是主要因素。一些事項對受理人員有專業要求、需要審查核對,如公安戶籍、交管、稅務等,通過“一窗受理”平臺進行跨部門通辦難以實現,因此,不宜將所有辦事系統的“受理”端納入“一窗受理”平臺。
目前,“一窗受理”平臺系統對接前提條件是用戶首先要實現“統一認證”,系統對接主要有兩種方式:一是申報在“一窗受理”平臺,實現“受辦分離”,“數據落地”至“一窗受理”平臺;二是申報仍在部門自建信息系統,比如受理復雜和即辦件業務,以及確需依托“一窗受理”平臺實現跨地區、跨部門通辦的事項,可采用“統一認證、數據回流”的方式,將部門信息系統的受理頁面接入“一窗受理”平臺,并對受理業務統一編碼,用于后續業務監管。
通過基層綜合治理“四個平臺”,將“一窗受理”服務延伸到鄉鎮、村(社區),為企業與群眾精準服務、主動服務,實現“就近多跑一次”。不論是哪種方式,都應以方便企業與群眾辦事為主要目的。
但是,無論是申報在“一窗受理”平臺,還是申報在部門自建業務系統,都要求所有辦件數據落在省大數據平臺,統一進入政務服務網辦件庫,實現從“受理”到“辦結”環節數據的全流程監管。
隨著互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線下實體辦事大廳的進一步融合,線下“一窗”會變小、變淺、變成辦事OTO體驗店,僅僅作為網上辦事的一種補充而存在,就像前些年銀行網點“遍地開花”也滿足不了群眾需求。而今,雖然業務逆勢增長,卻因互聯網“侵入”有些“門庭冷落”。
也許有一天,“一窗受理”終也會完成它承擔“多跑一次”改革的歷史使命;而線上“一窗”——“統一申報”窗口,會變大、變深,變成每個人手上的移動辦事終端,隨時隨地、想辦就辦,再也沒有所謂的“門難進、臉難看、事難辦”。
市政務服務中心正式啟動“一窗受理”服務模式
11月1日,市政務服務中心正式啟動“一窗受理”服務模式。按照省政府和市委、市政府關于“放管服”改革工作部署要求,著眼企業和群眾“少跑腿、好辦事、不添堵”,應用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思維,積極推進“一窗受理、內部流轉、限時辦結”的集成化審批服務,為企業和群眾提供大便利。
一、主要做法
一是調整窗口布局。以服務對象為核心,按照審批業務類別需要,調整部門窗口布局,將原來86個市、區部門辦理窗口進行重新整合,設置了項目審批、市場準入、科教文衛、農林水牧、交通運輸、社會事務、綜合業務、中介服務等8個綜合服務辦理區,每個綜合服務辦理區設置2個綜合受理窗口,實行“一窗受理、一窗出件”。
二是創新審批模式。按照“前臺綜合受理、后臺分類審批、統一窗口出件”審批模式,對進駐市政務服務中心的審批服務事項,逐項明確事項基本信息、設定依據、申請條件、申請材料、特殊環節、辦理流程、收費標準、注意事項等要素以及提交材料的名稱、依據、格式、內容、份數、簽名簽章等要求,取消模糊性表述和隱性審批條件,公開服務事項清單和材料樣本、示范文本,做到具體詳實、一目了然,方便群眾查詢辦理。積極督促部門向窗口授權,大限度簡化審批流程,減少流轉環節、壓縮審批時限,綜合受理窗口對照材料實行“一次告知、清單受理”,部門窗口實行“內部流轉、限時審批”,實現了“受理”和“審批”分離,切實提高窗口現場辦結率。通過“一窗受理”改革,市級行政審批事項中的18項承諾件調整為即辦件。
三是優化服務方式。依托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,加快與甘肅政務服務網融合,升級改造了武威市網上行政權力審批服務系統,完成了省、市、縣區三級系統對接,實現行政許可類事項全程網上申請、在線辦理。不同類型的政務服務事項,采取不同的辦理模式。即辦件:“一窗導航、現場審核、隨即辦理”;承諾件:“一窗受理、分類辦理、快遞送達”;特殊件:“幫辦代辦、預約上門”。
四是推行幫辦服務。充分發揮政務服務中心窗口集中的平臺優勢,積極探索建立了幫辦服務機制,設置了幫辦服務窗口,為服務對象提供個性化、精準化的諸如資料分發、咨詢輔導、申報預審、表格填寫等常規性業務幫辦指導。通過開展精準化的幫辦工作,有效解決了群眾在事項審批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,減輕了辦理窗口的咨詢及輔導工作量,也減少了群眾在咨詢、報批時的等待時間。
五是強化便民服務。提升“12345”便民服務中心功能,實行“全天候、、全程式”服務模式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,招聘前臺工作人員,實行24小時輪班坐崗。完善工作機制,充實服務內容,服務范圍逐步向法律法規、政策咨詢、公共事務、家政生活、扶困救助、就業培訓和醫療衛生等全天候、、全程式跟蹤服務拓展。

二、取得的成效
“一窗受理”改革的核心是實現“受”“審”分離。通過推行“一窗受理”,行政審批服務取得了明顯成效。
一是將所有辦理事項納入行政監察系統,限時辦結、超期追責,倒逼入駐部門向窗口充分授權、精減要件、再造流程、壓縮時限,提高辦事效率。
二是所有辦理事項實行清單受理,清單之外不再允許提交任何證明材料,從根本上杜絕了沒有政策法律依據的“證明材料滿天飛”的現象。
三是所有辦理事項由綜合窗口統一受理、按部門職責分辦,辦事群眾和企業不再跑多個部門和單位,倒逼入駐部門主動積極與甘肅政務服務網互聯互通,實現分散審批向集成服務、串聯審批向并聯審批、現場辦理向線上線下服務并進轉變,實現群眾辦事“只跑一次”。
四是辦事群眾和企業只面對綜合受理和出證窗口,不與具體審核審批人員見面,形成實體大廳“不見面審批”。打破了審批人員從受理、審批到出件一體化模式下容易滋生腐敗的問題,有效防范了廉政風險。
三、下一步工作
一是推進審批事項標準化。注重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,由審批部門制定詳細的審批服務規范和標準,按照審批內容、材料、要件、流程、時間、收費實行統一規范審批,對審批流程、部門協調、信息共享和內部監管等實施精細化管理。同時對審批項目所涉及到的審批服務事項建立專門的、有針對性的、可操作性的服務指南,一次性告知明確、完整、清晰,使同類審批事項在辦理時做到標準化、格式化、規范化。
二是推進政務服務信息化。按照甘肅政務服務網建設規范,大力推行“互聯網+政務服務”,實現各類服務事項預約、申報、辦理、查詢等全流程網上運行。把實體政務大廳、網上政務平臺、移動客戶端、自助終端、服務熱線結合起來,搭建一體化綜合服務平臺,解決政務服務“碎片化”問題。對能夠網上受理、網上審批、快遞送達的,實行“零跑腿、不見面”事項清單辦理;對能夠網上預審、現場受理、快遞送達的,實行“多跑一次”事項清單辦理,切實提高網上審批服務能力。
三是推進審批服務協同化。對涉及多個部門需要并聯審批項目,分類建立服務清單,明確具體審批流程和需提供的材料清單以及相關部門職責,按照“一單告知、提前介入,通知相關、聯審會辦,分段牽頭、同步審批,全程領辦、跟蹤督辦、逾期追責”原則,以服務對象為核心,根據審批項目類別需要對涉及多部門多環節的審批事項,實行同類項目模塊化、集成化并聯辦理和“一窗式”對外服務,做到審批事項權責清晰、流程科學、無縫對接、集成辦理。
